記者調查發現,不小“90後大學畢業生”開始以“隱性就業”方式應對就業形勢。隱性就業相對靈活,常見方式有開網店、當管家、全職做家教開補習小班、教鋼琴、教羽毛球、教游泳、擺地攤……工作不再限於投奔企事業單位,方向不在限於考研、考公務員。(5月3日新華網)
  簡單地講,隱性就業就是就業者本人已經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了報酬,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或高校就業部門仍然將其記入失業者之列。這幾年,很多大學生比較青睞這種就業形式。推究原因不外這麼幾個。一是就業壓力大。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生擁向職場,求職競爭大,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極其不易。二是社會對勞務的需求呈現多樣性。勞務的購買者更註重勞務的個性化和針對性,這為隱性就業者的出現提供了市場空間。三是求職者的就業觀念發生轉變。現在的大學生不在為原來的就業觀念所束縛,在就業時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、愛好,張揚個性,展現自我。
  必須肯定的是,隱性就業不是失業,而是就業,是由新時代所造就的新的就業形式。這種就業形式是對“顯性就業”的一種有效補充,豐富了勞務供給方式,減少了失業人群,分流了就業壓力,減緩了社會焦慮。不但為經濟註入了活力,也有助於社會穩定。從這個意義上,隱性就業未嘗不值得肯定。
  有些專家認為,隱性就業是大學生就業的權宜之計或過渡辦法,高校應該加強就業指導。幫助大學生實現長遠和穩定的就業之路。這種想法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。市場經濟由市場調節勞動力資源,沒有鐵飯碗,哪裡有什麼“長遠和穩定的就業”?有的只是個人積極面對人生、面對市場、面對工作的樂觀態度和奮鬥精神。期望找一份工作,吃喝不愁,一生無憂,這本身就是一種和市場經濟格格不入,消極而落後的思想。隱性就業者積極面對就業形勢,尋求突破,自食其力的態度才和市場精神相契合。
  如果說隱性就業確有弊端的話,那就是這種就業不便於政府管理,就業者的個人社會保障不足。嚴格地說這並非隱性就業本身之過,而是政府管理的滯後。如果就業統計方法能隨著就業形式的變化而調整,“隱性就業”可能就成為了“顯性就業”。如果社會保障方式能考慮到各類就業人員的需求,也許這些就業者的社會保障也不成問題。
  對於隱性就業者不應該冷眼旁觀,冷嘲熱諷,理解、包容、支持和幫助才是正道。
  文/喬瑞慶  (原標題:為“隱性就業”點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p36jprh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